我有頭暈症狀,且轉動頭部或躺下及起床時會較明顯,請問這是耳石脫落症嗎?

HSIAOCCC淺見:耳石脫落症是常被診斷的內耳疾病,但如果天旋地轉時間超過一分鐘,或有明顯加重之耳鳴及耳閉塞感,甚至伴有步態不穩及肩頸酸痛現象,可能要進一步尋求較有經驗的耳鼻喉科或神經科醫師的評估及協助.

以下提供中英文文章各一則,以供參考:

台北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

  在暈眩病人中,特別是老年人,良性陣發性眩暈(BPPV)是最常見的原因,根據統計在70歲以上大約30﹪老年人至少曾經歷過一次BPPV發作(HSIAOCCC:台灣比例似乎沒這麼多,),主要是在頭部位置快速變換時,產生短暫天旋地轉的感覺,並伴隨有眼振情況。臨床上要診斷BPPV並不困難,病人多半有經常性典型病史,再加上一些誘發測試並仔細觀察眼振,即可確立診斷。

BPPV發作時,有典型天旋地轉暈眩感,常會伴隨噁心嘔吐,但歷時短暫,多僅止於數十秒而已。這突如其來的暈眩,多發生在清晨起床、夜晚躺下或在床上翻身時,更有甚者,連脖子後仰或彎腰時亦會引致暈眩產生。

耳科醫師在診斷BPPV時,必須仔細觀察病人在快速頭位變換時所產生的眼振,其特性歸納如下:1.潛時:當頭部由正中位快速傾向患側耳時,暈眩及眼振約會延遲1~2秒鐘才開始,並逐漸增加其強度;2.發作時間:多半少於40秒鐘;3.線性~旋轉型眼振:眼振為線性、旋轉型;4.可反轉性:當病人恢復坐姿時,眼振會朝反向;5.具疲乏性:反覆操作此頭位變換之誘發測試時,其前述眼振強度會越來越減輕。

 

一般來說,BPPV被認為具良性病程,大多數病人在數個星期到數個月內,暈眩會逐漸消失,約30﹪病人在數年後易再復發。

 

目前認為BPPV形成是由於頭位的快速變換,造成後半規管內耳石的滾動,改變內淋巴液的流動,對前庭系統不正常刺激(少數為水平半規管),而產生臨床症狀。

 

多數病人根據自述症狀,再加上一些改變頭位的激發測試,均能正確診斷。臨床上,仍需小心與下列疾病作鑑別診斷:中樞性姿勢性暈眩、外淋巴廔管、藥物、酒精中毒或一些少見的神經血管交叉壓迫症候群等。

 

BPPV病因有以下數種可能:頭部創傷、前庭神經炎、基底動脈缺血、耳科手術後,甚至是長期臥床者,但絕大部分還是原因不明。根據統計,BPPV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中有64人,且每增加10歲,發生率就增加38﹪。在60到70歲的老年人為好發者,且女性似乎略多於男性。

治療首重對病人詳細解釋其良性病程,免除不必要之恐懼,一般抗暈眩藥物使用,目前已知效果不彰,而以姿勢性運動及Semont和Epley耳石復位術為治療主軸,多數病人都會痊癒。對耳石復位術治療無效的病人,則考慮採取手術治療,包括Singular神經截斷術及後半規管阻塞術。

 

BPPV是眾多暈眩病中,相當常見的病因。只要清楚了解其病理機轉,根據病史及一些誘發測試,診斷上並不困難,至於治療上,絕大多數病人在數週到數月的密集發作後會自癒,症狀嚴重且持續者治療,傳統抗暈眩藥物成效不彰,還有賴一些姿勢性運動及耳石復位術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kevin 的頭像
    小kevin

    kevin在家自學玩樂網站

    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