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好文章跟大家分享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摘錄來自 洪蘭教授所寫之 --不必花大錢 你也能養出資優生--一文中的幾句話與大家分享之:
1.標準答案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
2.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 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 它正在學習
3.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 不管是運動 音樂或其他活動 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 紀律 刺激心智發展
4.千萬別因為孩子成績不好 就禁止孩子玩樂 要盡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
5.除了紓解負面的情緒 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它學習 培養課業方便的耐性和集中力
6.成為孩子的導師- 把"你能"的自信伸植在孩子心中
7.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 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 樂於扮演不同角色

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零分......很棒的文章喔!!! (重點不是在於接受零分)

 

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「零分」的考卷給媽媽簽名

那孩子的母親仍保持著笑容說:

「兒子呀!!! 你就是這麼乖,老師說要蓋章,你就一定會拿來蓋章。你是個好孩子!!!」

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???

兒子竟說:

「不難呀!!! 因為老師說:『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。』

以我的速度,寫好了,球場必定已客滿了,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。

陽光又好,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,好愉快喔!!!

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,回家再寫也是一樣。」

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;

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,認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。

真是灑脫!!!

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------

「事後把考題全弄懂,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」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讚美。

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。

 

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而悶悶不樂。

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,常說:

「你怎麼這麼笨呀!!! 幫你溫習了一晚,還如此粗心,掉了一分。」

少一分,回家可是要被敲一下頭的。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!!!

再說聯考,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!!!

 

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。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。

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,有一天,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,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。

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,掛在客廳。

晚上,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:「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???」

弟弟回答說:「好多人呀!!!」

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分以下呢???

弟弟笑著說:「沒有啦!!!」

姐姐暗自好笑,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!!!

父親出差回來,看到弟弟的成績,開心的說:「我的兒子進步好多!!!」

奶奶每天飯後,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,親朋好友來了,就讚美這孩子。

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,好有成就感,

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,功課扶搖直上,令同學刮目相看,老師也為之震驚,

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!!!

今日的台灣,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,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親子的關係。

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,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。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???

分數之外,孩子要走的路,還很長。生命就該浪費在有意義的事上,你覺得呢???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不是得到……就是學到

我喜歡這句話,很健康的人生觀。

你不是得到一份圓滿的因緣;就是學到怎樣更靠近幸福。

你不是得到勝利;就是學到如何避免失敗。

你不是得到最終自己想要的結果;就是學到…世事總不會盡如人意。

不是得到…就是學到這樣的人生,沒有所謂的失去。

 

這樣的人生,才會很開心......很自在......

 

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多人感嘆,生了孩子,才知父母難為!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,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。

文.林玉珮  攝影.陳德信

2007/10 康健雜誌 107期

 
天下父母心,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,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,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。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:

 

教養迷思一:「我就是這樣長大的」

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,「怎麼這麼浪費、不惜福?」「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?」然而此一時彼一時,研究指出,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,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,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。

 
華視總經理李遠(小野)坦承,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,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,「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」。他父親那套「高期待」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,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──「眼神很荒涼」。

 
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,父子關係有如「哥兒們」,這轉折緣故很多,「反省」是其中影響關鍵,就像兒子形容他「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」,「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。」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,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「教子有方」,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。

 
教養迷思二: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,會把孩子寵壞」

雷同的迷思如「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,孩子會軟弱依賴」、「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,孩子會需索無度」「不能太尊重孩子,孩子會目無尊長」「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,孩子會自私自利」。

 
事實上,正好相反,當小孩自覺被愛、被尊重,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,發展同情心,並且願意承擔責任。

「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,」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,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,「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,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」。

 
不是愛得太多,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,才會寵壞孩子。

 
教養迷思三:「我這樣做,是為孩子好」

最常見的情況是,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、送進補習班,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,理由是「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」。

 
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,還是安自己的心?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,「我就像籠中鳥,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。」陳質采問,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?

 
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:「想學,沒環境會偷著學;不想學,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。」

 
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,應該警覺,自己可能變成「直升機父母」,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,過度保護和介入,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。

父母迷思四:「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」

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,就像在做「噩夢」,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,時間投入愈長,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,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。

 
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,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,如生日、表演、比賽,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,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,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。

父母的陪伴很重要,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。日本有研究發現,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。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,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,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,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,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,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,「安全的依附經驗,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,」他提醒。

 
 

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文╱洪蘭(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】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度的個
人空間,爸媽愛孩子愛得緊迫盯人,反而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、不被尊重,想盡辦法要脫離爸媽的掌控。

朋友憂愁滿面的來找我,說她的寶貝女兒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,而且怎麼打都改不過來。我吃了一驚,我在她女兒考上北一女的慶功宴上曾經見過一面,是個十分乖巧聰慧的孩子,怎麼會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呢?

孩子用謊言逃避問題

一般來說,孩子因為怕父母的嚴厲責備或處罰,只好隱瞞事實,編個謊話來先解決眼前的問題,謊話又必須用另一個謊話來圓,久而久之,就變成了習慣性的說謊者了。

很多孩子不是自願說謊,是為了怕挨打,不得不說。所以父母也要檢討自己管教是否太嚴,逼得孩子去說謊;基本上,孩子說謊是逃避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
過度掌控親子都煎熬

不過這個朋友情況不一樣,是愛的太多。她的生活完全以孩子為中心,先生工廠搬去大陸時,她因不願孩子接受共產黨的教育,冒著婚姻破裂的危險選擇留在台灣,這個犧牲不可謂不大;也因為如此,她一定要孩子出人頭地,以証明她的選擇是對的,所以孩子的行蹤,幾乎每一分鐘都在她的掌控之內,上下學她接送,週末學鋼琴和小提琴,孩子要的任何東西,她都事先買好,不浪費孩子一點點的讀書時間。

一般孩子愛上網,但是她們家的電腦在她臥室,孩子得到媽媽房間來上網查資料,所以絕對不會上網聊天或交網友。孩子所有生活上的細節,她都替她打理的盡善盡美,所以她不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騙她,說去某某同學家做海報,結果去接孩子時,孩子並不在那個同學家,最主要是孩子回來後,怎麼打罵都不肯說她去了哪裡,這種事已發生了三次,她不知道怎麼辦,要求我找孩子談談。

緊迫盯人讓孩子窒息

這原是別人的家務事,我不敢插手,但是看到朋友心急如焚,先生又不在身邊,無人商量,很是同情,所以藉著看大學博覽會的機會,把孩子帶出去喝咖啡。果然孩子坐下來第一句話是:「阿姨,幫我申請外國學校,我想去美國唸大學,我快受不了了。」我連問都不要問,她就滔滔不絕的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了。她不能忍受母親緊迫盯人的愛她方式,她說:「媽不信任我,我就給她不信任的理由,死都不說我去了哪裡。」我說:「傻孩子,你們這樣不是相互折磨嗎?你媽媽很愛你,為你她什麼都肯做。」她突然大哭起來,說她寧可是個孤兒,這種綿密的愛使她窒息。

管教孩子要從心做起

父母不可以為了怕孩子變壞,每一分鐘都掌控孩子的行蹤,被人信任是自尊自重的開始,要給孩子一些自由,逛街對小女孩來說也是一個交朋友,增進友情的機會。人不是讀書的機器,不能,也不需要二十四小時讀書。

我們知道,一個孩子如果真的很想要一個東西,他會千方百計去得到,打罵是沒有用的。我曾經有個同學,她愛上了空軍官校的學生,她父母不肯,把她頭髮剃光,使她不能出門,結果她戴了帽子照樣出去。要改正孩子的行為,除非他從心裡願意改,不然外面的防堵是無效的。

很多父母不准孩子打電玩,一個禮拜只准打一小時,但是孩子有很多方式偷打,包括設定鬧鐘,半夜爬起來偷打。管教孩子要從心做起,抓住他的心,可以像風箏一樣,放他飛,不必怕,因為主控權在你手上。

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

最後我問她究竟去了哪裡,她笑笑說,心中很煩,唸不下書,也不想在家中聽母親嘮叨,坐了公車去陽明山走了一下。我問她為什麼不說實話,母親應該會讓你去的。她搖頭說:「這是原則問題,我應該有人身自由。我想獨處,不要媽陪,但是我一說陽明山,她一定會陪。我必須有一塊屬於我的個人空間。」她眼睛看著我說:「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。」我無言。

父母愛孩子要愛的得當,「個人空間」(Personal Space)是動物的基本要求,二隻老鼠放進一個籠子裡,一定成對角線蹲,雖然他們不曾學過幾何,但是他們知道對角線距離最遠。請給孩子適度的空間,尊重他,他會尊重自己,掌握他的心比掌握他的行蹤重要。


【學前教育雜誌】

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,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,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,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,
晚上打電話回家,既興奮又驚訝的說:「爸,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,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!」

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,媽媽告訴他:
「小寶,垃圾車來了,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,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?」
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,他就要開始思考,垃圾袋要怎麼綁,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;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、判斷、選擇並且做決定,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。

分析的結果,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,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,丙路線比較遠,但是路燈較亮。判斷的結果,丙路線比較安全,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,所以決定走丙路線。

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,垃圾車還沒到,

他是要放著就走,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,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。

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。

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,

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、判斷、選擇、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,大人不可不察。

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
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,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,比做得較少的人,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,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,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。

此外,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,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。
鄭石岩教授也表示,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,造成社會變遷加速。


因此,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,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,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。

文╱謝水乾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6/03/31家庭版

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鄧惠文

妻親密溝通的關鍵,在於雙方能否看清自己從原生家庭、成長過程中帶在身上的創傷或陰影。溝通技巧則在其次。比方說,房子漏水,拿水桶把水接起來倒掉,就不會淹水,這是指溝通技巧...

 

夫妻親密溝通的關鍵,在於雙方能否看清自己從原生家庭、成長過程中帶在身上的創傷或陰影。溝通技巧則在其次。比方說,房子漏水,拿水桶把水接起來倒掉,就不會淹水,這是指溝通技巧。但是去把天花板敲開、去找漏水的源頭,就是去找出早期隱藏的問題,看看雙方互動關係中為什麼有那樣的情緒和憤怒。這當然是很大的工程,但是敲開就覺得心安,因為問題已經鎖定,就不覺得可怕,就可以去面對。那種不知道地震何時來的世界末日感最可怕。

 

台灣的教育並不是直接告訴男人,你不可以表露情緒,而是傳遞一個訊息:你不可以脆弱,不可以自己搞不定,甚至不可以沒有辦法自己解決問題。當我們的情緒語言只傳遞「示弱」、「求助」的訊息,男性就不可能自由的表達情緒。

 

但除了示弱與求助之外,情緒還有第三種訊息,就是獲得自尊。你表達情緒,人家會尊敬你,因為你是個人、你有人性,那種情緒在心理學上稱為self assertive(自我確認),但我們沒有被教導那樣的情緒。例如,同事隨便拿我桌上的東西去用,我要表達情緒,示弱就是去跟別的同事哭說,我不敢要求他道歉。男性就一定拒絕這種表達,因為表達這種情緒就是我要示弱,我解決不了我自己。

 

另外一種是求助,例如,朋友問你:「明天可不可以來幫我看家、餵狗?因為我要去高雄一趟。」如果你說:「喔,我正想幫你餵,可是明天我要帶小孩去看醫生。」為什麼你要言詞閃躲、眼神閃爍,要想一大堆理由,而不能很直截了當的說「我不大想餵狗」。你能不能自我確認的說,我表達我的情緒是心安理得?

 

心理學研究顯示,你愈心安理得需求一件事,別人對你的不滿愈少,因為他覺得你拒絕得這麼無愧,應該是自己要求得太過分。

 

我鼓勵困在婚姻裡的太太鼓勵先生表達情緒時,要問得對。男人其實有很多情緒,可是你有沒有給他安全感可以去講,做太太的要引導男人分享情緒之前,先問自己,你是要誰分享情緒?要身旁的先生分享情緒?還是要內心幻想的先生分享你聽得懂的情緒?那是不可能的事,你內心幻想的先生,得要說出跟你想法很接近的情緒,可是你先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他的人生經驗、情緒就是跟你不一樣。

 

所以基本上我還是非常相信,如果我們創造一個表達情緒的安全感,讓他覺得你並不是要他示弱、求助,而你也不想掌控他,其實把情緒攤出來分享,會覺得自己很被重視;重要的是,找出兩個人之間的情緒安全空間。

 

>>延伸閱讀

溝通,讓幸福好滋味!

愛的感動

小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